玉茗春的烟多少钱一包

作者:admin 时间:23-03-10 阅读数:47人阅读

玉茗春的烟多少钱一包?我说:五块钱一包。老板说:你这烟贵了,我这烟便宜。我说:那你给我来一包吧。老板说:好嘞,我给你拿来。我把烟递给老板,老板接接过烟,点燃吸了一口,说:这烟不错,比你那烟贵多了。我说:我不是来买烟的,我是来看你的。老板说:看什么看,我又不是你老板。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有老板呢?老板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老板。我说: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店呢?老板说:我没有钱,开店不划算。

伪满时期的玉茗魁包装纸

1880年,来自河北昌黎的老朱家在长春开了一家茶食店“玉茗斋”,生意日渐红火,但要想靠玉铭斋挣大钱是很难做到的。当时的长春周边盛产农副产品,而长春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农民需要来长春卖掉农产品,买回工业品和生活用品。老朱家看准商机,于1889年在长春南大街创办了一家玉茗魁百货商店,玉茗魁与玉茗斋连东不连伙,也就是独立核算,朱家发家靠的就是玉茗魁。

提到长春的老字号玉茗魁,如今已经鲜有人知道了。这是一家清末在长春开办,从那时起到民国名盛一时的老字号;到伪满前期,玉茗魁达到鼎盛时期。其后,由于战争和时局的影响,玉茗魁逐渐衰落,最终消失。本期老长春,我们就来看看老字号玉茗魁是怎样一步步兴盛起来的,以及在混乱时局下民族商业的无奈——

玉茗春的烟多少钱一包

一间门市 发展到名盛一时的批发商店

玉茗魁坐落于南大街的头道街与二道街之间的东侧,商店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市平房,后来业务发展了,逐渐扩大到10间房。1934年至1940年,是玉茗魁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在南大街上置有3个大院。第一个是玉茗斋南侧的南世一堂大院;第二个是玉茗斋大院;第三个是玉茗魁大院。这些大院,都是前门市在南大街东侧,后院大门在扇子面胡同。玉茗魁还在后院建有一座挂灰面的批发部楼房和职工宿舍红砖楼。三层的批发部楼上层为仓库,主要做布匹和百货批发业务;二层为职工宿舍楼;一楼为厨房、餐厅和仓库。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玉茗魁是中国人在长春经营的名盛一时的大百货批发商店,从业人员不下三四百人。在批发业务方面胜过后来的泰发合,其利润额也超过泰发合及其他日本人开设的商店。

玉茗春的烟多少钱一包

低价策略

玉茗魁锁定目标顾客

提到玉茗魁的兴盛,就不得不提它的“领东掌柜”陈锡三。玉茗魁的首任“领东掌柜”也就是总经理,名叫刘永年,陈锡三还是一名普通店员时,就因为人厚道和出色的能力受到刘永年的赏识,后来,因刘永年年迈多病,需要有人来继承,他就推荐陈锡三作为自己的继任者。陈锡三没有辜负刘永年的推荐,玉茗魁在他的经营打理下,大放异彩,陈锡三也因此成为当时长春商界响当当的人物。

已故的长春地方志专家于祺元与陈锡三是亲戚关系,他曾向记者讲述,陈锡三沉默寡言,但遇事冷静,做事果断。他根据当时玉茗魁面向农民的特点,坚持的经营理念是:“薄利多销,贱卖不赊,面向农民,面向县镇”。玉茗魁的经营以价格低廉取胜,为了保证低价,玉茗魁努力减少中间环节,当时的玉茗魁,在大连、上海、营口、安东(今丹东)、图们、沈阳及日本都有驻员,负责从当地采购,从产地直接进货,进价低,卖价自然便宜。玉茗魁淡季进货,旺季出售,尽管利薄,仍能获大利。他们从日本订购棉布时,要求厂家把500条经线的规格,改成400条经线的规格,质量并未降低,而运到长春出售,价格便比别人家便宜。

先烟后茶

玉茗魁的待客方式

此外,玉茗魁地处长春南门里,与南关大桥遥遥相望。当时从南大街一下坡就是南门和南关大桥,外乡、外县的农民一进城先到这里。大车店也大多集中开设在这一带,农民习惯把这里叫“南大屯”。这一带还有不少其他店铺,外乡、外县来的人,在这里就可以将所需要的东西买齐,不必再到商埠地去。

当年,商埠地的泰发合百货商店、振兴合商场等主要面向市民,商品较为高端。那里的售货店员都着装整齐漂亮,站在玻璃柜台后面,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接待顾客。这种待客方式,农民不喜欢,而玉茗魁对到来的农民则“先烟后茶”,让他们感到亲切。农民到玉茗魁购物,不仅对服务满意,对商品的质量也很放心,人们总是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玉茗魁拥有的巨大人气,不仅增加了门市上的售货金额,还等于派出了无数的义务宣传员,于是,声誉不胫而走,誉满长春各界。

玉茗魁还非常注重货郎的力量。当时的货郎穿乡过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贩货力量。农村喜欢玉茗魁的货,货郎自然要到玉茗魁进货。经常到玉茗魁进货的货郎有20多个,当货郎的人是没有便宜不来,不占便宜不走。有的货郎对各类布匹每种只买四分之一捆,还要享受批发价,量尺要放宽,要求剩布头。这些便宜事玉茗魁都可以满足他们。逢年过节,玉茗魁还把花椒、大料、元蘑等一概准备齐全,让货郎们可以把农村所需要的年节用品一次购全。长春周围各县的商号以及黑龙江省南部的一些县份的商号也都是玉茗魁批发货物的对象。

当时中国人经营的大商场,如泰发合、振兴合、宝泰昌和日本人经营的三中井百货商店、宝山洋行和俄国经营的秋林公司等都与玉茗魁竞争,但玉茗魁都靠薄利多销和面向农民、面向外县搞批发的经营方针,与这些竞争者形成差异化经营,使它始终保持优势。泰发合也想搞批发业务,还专门开设泰发栈,但它始终赶不上玉茗魁。就因为这个缘故,尽管长春市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商埠大马路北移,玉茗魁也一直保持着其经营优势。

人员分工

百年前商业老字号这样经营

曾在玉茗魁居住避难的于祺元先生记述了玉茗魁的人员分工和管理方式。玉茗魁和很多早期的商家一样,其投资人称为“东家”或“东方”,投入的资金是“钱股”,一般不参与“柜事”,也就是一般的管理工作。由聘请的管理人员“掌柜的”管理企业。掌柜的属于“西方”,西方的头头叫“领东掌柜的”,也就是企业的总经理。其他掌柜的则各有分工,负责某一方面的业务。掌柜的按月领工资,年终结算有盈余时可参加分红,并可作为“身股”。每三年结算一次,东西双方按四六分成,即东六、西四。

1938年,玉茗魁的“领东掌柜的”陈锡三为适应日伪统治的需要,由个人营业变更为法人营业,即组织形式上改为株式会社(有限公司)。这样便于将旧式账按营业额课税负担。掌柜的以下,是职员和店员,他们叫“吃劳金的”,简称“劳金”,他们只挣工资,不参加分红。劳金以下是学徒,都叫“年轻的”。他们的人数约占商店员工总数的40%。“年轻的”入号,要有介绍人和铺保。年轻的学买卖三年期满后,可转为正式劳金。他们多数是河北昌黎、滦县和长亭三县的人,往往都与掌柜沾亲带故。当时,这种关系更可靠,也更便于管理。

玉茗魁对员工素质要求严格,从业人员要稳重、诚实可靠,如果品行不端,即使能力再大也不任用。领东掌柜以下各掌柜的都有分工,他们分红的“身股”又叫“份子”,“份子”的多少按贡献大小,职位高低,责任轻重和能力强弱来定。玉茗魁在用人方面实行“筛选法”。平时掌柜批评员工时叫“过堂”。对犯大错误的员工,则通知介绍人领回辞退。对于使用人或提拔人从不照顾,不准走“后门”。如果只是能力差,又与东家有深厚关系的人,可以留用,但不能提职提薪。在前柜有一名掌柜的,叫“站穿堂的掌柜”,相当于现在的“大堂经理”,负责接待顾客和来访者,提防小偷和监督营业员的言行。

玉茗春的烟多少钱一包

不断衰落

时局混乱 举步维艰

玉茗魁的衰落是从1941年开始的,当时,伪满政府实行物资管制,发布“七·二五”价格停止令。百货、杂货等行业都沦为“配给店”,货源断绝,对市民限量、限品种配给。玉茗魁从此丧失任何独立经营的余地,连维持日常开支都很困难。东北光复前夕,玉茗魁仅剩下空房屋、空货架、空场地了。

东北光复后,因市场恢复,玉茗魁靠老的盛誉,一度有些转机。陈锡三也费尽心血,通过紧缩开支,变卖闲置房产,扩大新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力图重整旗鼓,但因时局不稳,交通不畅,货源单一,农民的购买力一时难于提高,玉茗魁举步维艰。1946年,长春第一次解放时,玉茗魁的店铺变成了国民党警察大队防守南关的指挥部。1947年之后,长春工商倒闭,民不聊生。陈锡三也不得不离开长春回老家避乱,留下的店铺则由副经理支撑管理。

长春解放后,玉茗魁老店因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只能退出长春商界。后来由玉茗魁在长春的旧同人利用玉茗魁的铺垫在其原址开了一家粮油商店,叫“新玉茗魁”,但它与原店和老朱家已毫不相干。这家粮油商店也在后来的运动中停业了。从此,在长春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玉茗魁就彻底消失了。(长春晚报记者 赵娟)